-
山南 昌珠寺
昌珠寺位於西藏山南市乃東區,建於公元7世紀,是西藏歷史上最早的佛寺之一。寺名“昌珠”藏語意為“鷹與龍”,與兩個流傳的傳說有關。根據第一個傳說,松贊干布化身為大鵬鳥,曾降服一條毒龍,水位下降後便在此地建寺。第二個傳說則與文成公主有關,傳說她發現吐蕃地形像一位仰臥的羅刹女,為了鎮壓其左臂,建造了昌珠寺。寺內的主要建築是措欽大殿,與拉薩大昭寺相似,內供三世佛像,並設有12座神殿,供奉不同的佛菩薩。昌珠寺最著名的文物是“珍珠唐卡”,由乃東王后出資製作,使用珍珠、寶石、黃金等材料,展示觀世音菩薩形象,是西藏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。寺內還保存有文成公主親手繡製的釋迦牟尼唐卡,為明代絹絲畫精品。昌珠寺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是西藏旅遊的重要景點。
-
山南 松卡石塔
松卡石塔位於西藏山南市扎囊區,距離桑耶寺約15公里,坐落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岩石山腳下,海拔約3650米。這裡有五座由整塊巨石雕刻而成的佛教石塔,造型與桑耶寺的佛塔相似,是研究吐蕃時期佛塔造型和建築風格的重要遺跡。據說,這些石塔由蓮花生大士設計並主持雕刻,塔附近還有多處摩崖造像,特別是無量壽佛的雕刻,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風格,對研究西藏宗教石刻藝術具有價值。松卡石塔於1996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,並於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對於探索藏傳佛教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。
-
山南 青樸修行地
青朴修行地位於西藏山南地區扎囊縣,距離桑耶寺約15公里,坐落於納瑞山腰,海拔約4300米。據傳,蓮花生大士、寂護、赤松德贊等高僧曾在此修行,並留下了眾多聖跡。這裡有108座修行洞、108個天葬台和108處泉水,象徵著佛教的圓滿與神聖。藏族人認為,在青朴修行一天,功德相當於在其他地方修行一年。至今,這裡仍是修行者的聖地,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僧侶和信徒前來閉關修行和朝聖,成為人們尋求心靈平靜和修行的理想場所。
-
山南 桑耶寺
桑耶寺位於西藏山南市扎囊區,坐落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,海拔約3650米。寺廟建於公元8世紀,由吐蕃王朝赤松德贊下令建造,並由蓮花生大士主持,歷時12年完工。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、法、僧三寶俱全的寺院,融合了藏、漢、印度三種文化特色,呈現曼陀羅結構。主殿“邬孜大殿”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,四角建有紅、白、綠、黑四座佛塔,代表四大天王。寺內壁畫、泥塑、石雕和唐卡等藝術珍品,展示了西藏古代文化的精湛工藝。桑耶寺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-
山南 貢布日神山
貢布日神山位於西藏山南地區澤當鎮南側,雅魯藏布江南岸,海拔4472米,是藏族心目中的神山之一。山上有三座主峰,分別為央嘎烏孜、森木烏孜和竹康孜,洞穴相連,傳說猿猴與羅刹女的故事發源於此。傳說中,觀世音菩薩派遣猕猴至此修行,與岩魔女結合,生下六隻小猴,隨著猴群繁衍,因食物匱乏向天神求助,獲得五種糧食種子,撒播於澤當河灘,猴群因此得以生存,最終演變為藏族的先民。每年藏曆4月15日,信徒會前來朝聖,繞山一圈,祈求消災免禍。山腰的“猴子洞”內有猕猴壁畫和“六字真言”石刻,洞外飄揚著五顏六色的經幡,香火旺盛。澤當鎮得名於“猴子玩耍的地方”。貢布日神山吸引著大量信徒和遊客前來朝聖與參觀。
-
山南 貢嘎夏珠林寺
夏珠林寺位於西藏貢嘎縣崗堆鎮,距貢嘎縣城約22公里,海拔3200米,依山而建,坐落於雅魯藏布江南岸。寺廟始建於17世紀初,儘管原址被破壞,現今的寺院依山勢重建,與布達拉宮有相似的建築風格。寺內最著名的景點是吉祥天母肉身像。根據傳說,約在公元1060年,貢嘎一位名叫拉姆的女子,父親為富裕的守財奴。某天,拉姆見到一位貧困的老人,心生憐憫,將自己佩戴的貴重飾品全數捐給老人,卻因此遭到父親的怒斥和驅逐。失落的拉姆在雅魯藏布江邊徬徨,無法理解父親的冷酷,最終跳入江中自盡。幾天後,江水奇異地將她的屍體懸浮於空中,當地人驚訝地目睹此景,並認為這是神蹟。天際出現一道彩虹,佛陀顯現並預示拉姆是吉祥天女的化身。此後,當地人便在夏珠山上建立寺廟,供奉她的肉身像。寺院內的大經堂供奉著宗喀巴及其弟子像,並保存有珍貴的佛教經典。吉祥天女肉身像至今保持千年不腐,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遺物。
-
山南 雍布拉康
雍布拉康位於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的扎西次日山上,海拔約3841米,距澤當鎮約11公里。這座宮殿由雅隆部落首領聂赤贊普於公元前127年建造,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。雍布拉康在藏語中意為「母鹿神殿」,因為它位於形似母鹿的山上而得名。最初,這座宮殿是雅隆部落的王宮,後來成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夏宮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五世達賴喇嘛於17世紀將其改建為寺廟,並供奉釋迦牟尼佛像。寺內的壁畫描繪了西藏第一位藏王、第一座宮殿和第一塊耕地的故事,並保存著西藏第一部佛經《諸佛菩薩名稱經》,據說是文成公主帶來的。附近還有一眼終年不涸的泉水,被稱為「嘎泉」,傳說具有治病的神奇功效。
-
江孜 宗山英雄城
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西藏江孜縣城區的宗山上。1903年(光緒二十九年),英軍由亞東入侵西藏,沿途遭遇西藏人民的激烈抵抗。1904年,英軍推進至江孜並對宗山發起猛烈攻擊,中國守山軍民堅守陣地達三個月,多次成功擊退英軍進攻,但最終因彈盡援絕、寡不敵眾,宗山失守。這事件使江孜獲得「英雄城」的稱號,成為抵抗英帝國主義侵略的象徵。江孜地理位置特殊,交通便利,政治、文化和經濟發達,在西藏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。宗山作為江孜的核心,不僅見證了西藏的歷史,也記錄了藏族人民的英勇抗爭。藏語中「宗」意為城堡或要塞,這也反映了宗山在歷史中的重要防禦地位。宗山建築始於14世紀初,包含宗本(縣長)辦公室、經堂、佛殿和各類倉庫等,這些建築依山勢從山腰延伸至山頂,展現了當時的建築風格和軍事防禦體系。
-
江孜 白居寺
白居寺位於西藏江孜縣江孜鎮西北的宗山腳下,海拔3650米。寺廟始建於明朝宣德二年(1427年),由江孜法王熱丹貢桑帕和一世班禪克珠杰主持。白居寺融合了格魯派、薩迦派和夏魯派的特色,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聖地。寺內的措欽大殿是主要建築,模擬佛教壇城,設有多個神殿。羅漢殿內有十八羅漢泥塑,展現明代泥塑藝術。吉祥多門塔(十萬佛塔)高42.4米,共九層,內供奉十萬多尊佛像,並擁有數千幅壁畫,館塔身雕刻有濕婆神的智慧之眼,象徵洞察世間萬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