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聖境.藏傳佛教五大宗派
雪域高原上的智慧傳承 × 宗派比較 × 修行脈絡全解析
在「世界屋脊」西藏高原上,藏傳佛教發展出五大核心宗派
歷經千年演化,交融印度密宗、漢地佛教與苯教文化
形成今日完整的宗教體系與修行傳承。
🏯 五大宗派概覽
宗派名稱 |
別名 |
創立時期 |
宗派色彩 |
特點關鍵詞 |
寧瑪派 |
紅教 |
8世紀 |
紅色 |
最古老、伏藏、大圓滿、苯教融合 |
薩迦派 |
花教 |
11世紀 |
紅白灰 |
政教合一、道果法、因明學 |
噶舉派 |
白教 |
11世紀 |
白色 |
實修密法、活佛轉世、大手印 |
格魯派 |
黃教 |
14世紀 |
黃色 |
五部大論、辯經、達賴班禪體系 |
覺囊派 |
—— |
12世紀 |
多色 |
他空見、時輪金剛、哲學自由派 |
一、寧瑪派(紅教):最古老的伏藏傳承者
-
創立背景:由蓮花生大士於8世紀創立,承襲吐蕃佛教根源
-
核心教法:大圓滿法(心性本淨)、伏藏(藏經與預言)
-
修行特點:
-
九乘修行系統
-
可在家修行(白衣僧)
-
儀軌中保留骨器等苯教元素
-
代表寺院:敏珠林寺、多吉扎寺、桑耶寺
-
現代代表人物:宗薩欽哲仁波切、貝諾法王
-
二、薩迦派(花教):政教合一的哲學殿堂
-
創立背景:1073年建寺,元朝時成為西藏政權掌控宗派
-
教義重點:
-
道果法(輪迴與涅槃一體)
-
發展嚴密的因明邏輯辯經體系
-
-
建築特色:紅白灰「薩迦色」寺院風格
-
代表人物:薩迦班智達、八思巴(創製蒙古文)
-
文化影響:《薩迦格言》成為藏族倫理經典
三、噶舉派(白教):口耳傳承的密法實修派
-
來源傳承:由那洛巴 → 瑪爾巴 → 密勒日巴 → 噶瑪巴相承
-
修行核心:
-
大手印禪修法(直指心性)
-
那洛六法(拙火、幻身、夢瑜伽等)
-
-
宗派分支:「四大八小」支派,如噶瑪噶舉、竹巴噶舉
-
制度創舉:最早創立活佛轉世制(噶瑪巴)
-
代表人物:密勒日巴、十七世噶瑪巴·烏金欽列多傑
四、格魯派(黃教):宗教改革與教育制度的推手
-
創立背景: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創立,提倡嚴格戒律
-
學修制度:
-
建立五部大論教育體系
-
注重辯經、寺院考試、戒律清規
-
-
歷史成就:
-
成立甘丹頗章政權
-
建設布達拉宮為政教中心
-
-
代表人物:宗喀巴、達賴喇嘛、班禪額爾德尼
-
全球影響:寺院超過5,000座,遍及亞洲與歐美
五、覺囊派:中觀哲學的他空見派
-
教義特色:主張「他空中觀」,認為空性是真實存在的本質
-
密法核心:時輪金剛法,強調與天文曆算融合
-
文化成就:創立「覺囊梵樂」、發展特色唐卡藝術
-
復興歷史:曾受格魯壓制,現由雲登桑布法王重建
-
代表地點:四川阿壩藏哇寺、青海雜多地區
🔍 藏傳佛教五大宗派比較表
項目 |
寧瑪派 |
薩迦派 |
噶舉派 |
格魯派 |
覺囊派 |
創立年代 |
8世紀 |
11世紀 |
11世紀 |
14世紀 |
12世紀 |
教義核心 |
大圓滿、伏藏 |
道果、因明 |
大手印、六法 |
應成中觀、五論 |
他空中觀、時輪金剛 |
修行模式 |
頓悟為主 |
理性分析 × 實踐 |
禪修實修為主 |
系統教育、辯經 |
結合哲學與宇宙觀 |
轉世制度 |
有限使用 |
家族傳承 |
最早創立 |
最完善發展 |
局部應用 |
國際影響力 |
高(宗薩、貝諾) |
穩定 |
中等 |
高(達賴、班禪) |
逐步復興中 |
宗派之間,不是對立,而是互補
「萬法如毒藥,善用皆成良藥。」—— 宗喀巴大師
藏傳佛教五大宗派,如同五條智慧長河,共同滋養著這片高原的精神文明。
唯有理解其深層意義,才能真正讀懂西藏,那一本活著的佛經。